肛肠科特色专病—便秘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4078日期:[ 2012/12/3 ]
便秘(Constipation)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病症,其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者粪便过硬。随着饮食结构、疾病谱的变化以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对疾病影响,慢性便秘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在北美洲,慢性便秘患病率达到12﹪~19﹪。我国北京、天津、和西安地区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表明,慢性便秘达7.3﹪~20.39﹪。而北京地区对18~70岁成年人进行的一项随机、分层、分级调查表明,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为6.07﹪。Stewart等调查10018名18岁以上美国人,慢性便秘的总患病率高达14.7%,其中功能性便秘占4.6%,出口梗阻型占4.6%,肠易激综合症占2.1%。慢性便秘可诱发或加重其它疾病,如肛管直结肠疾病(肠梗阻、肠癌、痔疮、肛裂等)、前列腺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溢血)、老年痴呆等;慢性便秘又是糖尿病、帕金森综合征等病的常见并发症。近年来,关于慢性便秘的流行病学调查、病因病机以及诊断治疗引起了社会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慢性便秘已成为了肛肠、消化界研究的热点。
祖国医学认为:便秘是人体阴阳失调、脏腑不和、气滞血瘀、运化失常、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以及中气不足等引起肠道气机失调,致大便排出困难或排出不畅。由于功能性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无力,故与中医认为气虚导致推动无力病机相一致。 脾胃之气升降正常及肺气宣发肃降正常是肠道的推动功能正常的保证。因此,功能性便秘主要表现为脾气虚和肺气虚。“肺为气之主”、“肺主一身之气”、“肺主宣发肃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为水之上源”,脾之运化水液作用有赖于肺之宣发肃降功能的协调。肺失宣肃之职,津液不布,则肠道干枯,大便难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不节、忧思郁怒、过度劳累,均会损伤中气。长时间服用泻药亦会伤脾碍胃,损伤中阳。长时间便秘,糟粕存积,也会影响饮食物的摄入。长此以往,脾失健运之职,气血生化乏源,气虚则推动无力,血虚则肠道失于濡润,致大肠传导迟滞而致便秘。总之,功能性便秘以气虚为本,病程中可与气滞、郁热、津亏、血虚等同时存在,各因素之间互相影响,导致便秘反复难愈。其病机关键是气虚推动无力,肠道干涩,腑气不通。
目前西医对慢性功能型便秘的治疗仍是采用各种泻剂、肠动力药和微生物制剂等,虽然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长期运用容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导致肠道神经末梢的损害,干扰肠道正常的功能,甚至加重便秘。近年来提倡的生物反馈治疗,因其起步较晚远期临床效果难以预测,同时该方法治疗价格较高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另外便秘的手术治疗因远期疗效欠佳也存在很多争议。而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有其独特的疗效,且副作用小,为目前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首选方法之一。但临床中医药的治疗多以苦寒清热泻下为主,虽然也有应用补中益气法,但无兼顾通降之意。其结果不仅加重了便秘,而且损伤脾胃,远期疗效不尽人意。
治疗方面中医对慢性便秘的治疗强调从整体出发,针对病因,合理用药,反对滥用泻剂,伤气耗液,尤其是慢性便秘多是脾虚气郁津亏的结果,绝无攻下之必要。生理因素决定了慢性便秘以虚证居多,不可纯用下法,否则易犯虚虚实实之戒,故治疗应从调节脏腑机能入手,注意发挥祖国医学整体观念特色,注重五脏功能的调节,而五脏中强调以肺脾肾为重心。所以,治疗上也就不能排斥参与调节的脏腑,不能分割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需结合患者自身体质,辨清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主次轻重,分而施治,既显示出整体观念,又具辨证论治思想,凸显中医特点。此所以推崇整体观念的同时,又要强调肺脾肾重心,不纯用下法之理。治疗应合理审证遣药,以避免滥予攻下,暂通复秘,通而不下的弊端。此外,治疗慢性便秘还可采用其他疗法如:针灸推拿疗法等。同时,我科引进了先进的生物反馈治疗仪,开展了全国近年来提倡的生物反馈治疗,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