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治疗——穴位注射
来源:0
点击:7610日期:[ 2013/5/6 ]
穴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人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故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
操作:选坐位或卧位,患者穴位充分暴露,肌肉充分放松,体位舒适安稳,且能持久保持;针刺前用手揣摸按压欲针之处,确定穴位。选穴宜精练,以1-2个穴位为妥,最多不超过4个穴位,并宜选用肌肉丰满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选择合适的一次性针具,抽取注射的药液,两种以上药物要混合均匀。皮肤严格消毒,无菌操作。力争微痛或无痛刺入。刺入的同时需要注意确定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以者获得针感为度。注射药液回抽无血,再注射药液。宜缓慢、均匀注射药液,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观察患者的状态,积极询问患者注射药物后的感受,并提供相应的医疗养护建议。
注射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作小剂量注射时,可用原药物常规剂量的1/5-1/2。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头面部可注射0.3—0.5毫升,耳穴可注射0.1毫升,四肢部可注射0.5-2毫升,胸背部可注射0.5-1毫升,腰臀部可注射2-5毫升或5%-10%葡萄糖注射液10—20毫升。
疗程:急症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为1疗程。反应强烈者,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疗程间可休息3—5日。
适应症:临床上适宜针灸的疾病均可以采用穴位注射法,皮肤科主要用于慢性荨麻疹、带状疱疹、单纯疱疹、银屑病、痤疮、硬皮病、白塞氏综合症等皮肤疾病。
注意事项
1、必须征求病人的同意,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心理疑惧。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日。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
2、预防晕针的发生:晕针的定义: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感头晕恶心,心慌神疲,冷汗胸闷,脉沉细,甚至神志昏迷,二便失禁,四肢厥冷者称为晕针。晕针发生后应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刺针取出,让病人平卧,注意保暖,饮水休息即可恢复,如果严重宜配合西医急救方法。
3、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4、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过敏反应、药
物的有效期、药物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必须做皮试,阳性反应者不可应用此药。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使用亦当谨慎。
5、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此外,应注意穴位注射法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6、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穴不宜用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