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急救电话:028 - 63160059
南区
北区
您现在的位置: > 科室介绍 > 科室宣教 > 正文

骨质疏松症的特点与治疗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2404日期:[ 2016/11/24 ]
     至 2020 年,我国骨质疏松患者将达 2.86 亿,每年新发椎体骨折 3600 万;骨质疏松骨折具有骨量丢失快、愈合差、药物防治不规范、复位困难、合并症多、致死致残率高等特点。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患病率持续升高。根据IOF(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评估,中国目前骨质疏松和骨量低下患者已超 1 亿;至2020年,将达到 2.86 亿。此外,目前每年新发椎体骨折超过 2000 万;至2020年,每年新发椎体骨折将达 3600 万。

骨质疏松性骨折有 7 大临床特点:

 1. 快速骨丢失,第 1 周丢失骨量达到全身1%,相当于普通人 1 年丢失的骨量;

2. 愈合时间延长,或可发生不愈合;

3. 骨质疏松骨折后缺乏防治容易发生二次骨折;

4. 骨折部位骨量低、强度差,如果是粉碎性骨折,则会增加复位难度,可能导致复位失败;

5. 内固定稳定性差,容易脱落,可能造成手术失败;

6. 患者主要为老年人,常常合并其他内科疾病,在骨科手术时容易产生其他合并症;

7. 致残率和致死率高。

 手术治疗手段新进展

       技术进步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带来巨大获益,在治疗手段方面的新进展主要体现在 4 个大方面:一是锁定钢板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内固定治疗,二是动力髋螺旋刀片的使用,三是骨水泥强化技术,四是人工植入物的替代,如股骨颈骨折人工关节的置换。尽管如此,目前对于粉碎性骨质疏骨折仍缺乏相应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的选择及疗效监测

        骨质疏松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占90%。原发性骨质疏松中最常见的是绝经后骨质疏松(I型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II型骨质疏松)。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根据国外文献报道和临床经验,首选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在国外使用最多的是雌激素和雌激素受体促进剂;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则首选双膦酸盐类。 药物疗效监测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同时这也是治疗难点。骨质疏松治疗的监测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监测不同,主要包括 3 个指标:骨转化、骨密度、是否有新发骨折。应根据监测结果,对患者的药物治疗进行个体化调整。

 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首先是联合用药,钙和维生素D需联合应用;抗骨质疏松治疗,则应将钙和维生素D与抗骨吸收或促进骨形成的药物相联合。其次是序贯药物治疗。文献研究一般较支持先用双膦酸盐,再序贯用PTH,即先用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再用促进骨形成的药物。

 

信息员: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