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0月29日是第19个“世界卒中日”,宣传主题为“体医融合,战胜卒中”,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脑卒中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倡导树立体医融合的健康理念,提升对急性脑卒中症状的识别能力,我院脑病科(神经内科)联合神经外科、急危重症科、康复科、高新肿瘤科、儿科组成多学科专家团队,在成都高新区五根松社区怡馨家园天府之家广场开展了世界卒中日义诊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专家们详细询问了前来就诊的群众的病史和身体健康状况,对检查结果异常的群众给予了针对性的建议和处理。
医护团队耐心为群众普及脑卒中预防、急救及康复基本知识,进行了免费的血压、血糖检测;同时,现场还发放了脑卒中相关的健康宣教资料,帮助群众了解脑卒中的危害、预防措施和康复方法。
此次活动共服务群众近200人,从脑卒中早期识别的关键症状到紧急情况下的自救互救措施,再到日常生活中的有效预防方法,居民们不仅收获了脑卒中的健康知识,还增强了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活动赢得了现场群众的一致好评。
中小西带您了解脑卒中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指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急性脑功能障碍,主要分为两大类型:缺血性脑卒中(约占80%)和出血性脑卒中(约占20%)。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部缺血缺氧;而出血性脑卒中则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出血。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四大特点,是造成我国居民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逐年上升趋势。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有哪些?
为什么平时看似健康的人会“卒”不及防地中风?尽管中风来势汹汹、危害极大,但它其实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世界卒中组织指出,90%的卒中事件是可以通过预防措施来避免的。因此,有效预防卒中的发生以及及时发现卒中的早期症状显得尤为重要。
了解卒中的风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控制卒中至关重要。已知的不可预防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和家族史或遗传因素。而可预防的风险因素则涵盖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房颤动、吸烟、过量饮酒等,这些风险因素往往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作息不规律以及缺乏体育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脑卒中早期如何识别?
卒中的救治关键在于早期识别,请牢记“BE FAST”识别原则:
“体医融合,战胜卒中”
为有效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减少脑卒中的发病,针对卒中防治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干预:
控制高血压:
定期监测血压,遵循医生的建议,必要时服用降压药。
控制糖尿病:
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控制血糖。
控制血脂:
建议卒中高危人群每3-6个月测定一次血脂。
戒烟戒酒:
吸烟是脑梗死的重要诱因,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制定戒烟计划。
生活方式:
倡导地中海饮食模式,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鱼类和健康脂肪,减少红肉和深加工食品的摄入(如腌制、熏、烤等),通过健康饮食和定期运动维持健康的体重。
定期运动:
“体医融合”强调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促进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降低卒中风险,世界卒中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周进行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 75 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可以有效预防卒中。
规律作息:
长期睡眠不足会增加患脑卒中的风险,建议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每晚睡眠时间应该在7-9小时之间,警惕呼吸暂停综合征。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可能导致卒中的疾病,如心脏病、高胆固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卒中后患者往往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体育锻炼和康复训练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也可通过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传统运动形式,可以帮助卒中患者提高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性,缓解压力,改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