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急救电话:028 - 63160059
南区
北区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医药服务 > 养生保健 > 正文

世界减盐周 | 别让高盐“偷走”你的健康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78日期:[ 2025/3/17 ]

“咸香下饭”是许多家庭的饮食常态,但长期高盐摄入却可能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每年约300万人因高盐饮食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3月14日至20日是由世界盐与健康行动(WASH)发起的世界减盐周(World SaltAwareness Week),旨在提高公众对高盐饮食危害的认识,倡导减少盐的摄入,促进健康生活。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也早有警示:“咸入肾,过咸则伤肾”,高盐不仅伤肾损骨,还易引发高血压、水肿等疾病。值此世界减盐周来临之际,中小西带您从中医视角科学控盐,守护健康“生命线”!


01

盐的生理作用与中医解读


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适量摄入盐有助于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确保身体内环境的稳定,为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代谢和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在中医理论中,咸味与人体脏腑有着独特的联系,《黄帝内经》提到“咸生肾,肾藏精,精生髓,肾主耳”。适度摄入咸味对维持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尤其是肾脏及相关联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02

高盐伤身

中西医共揭“咸”的隐患


现代医学警示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天的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内(约一啤酒瓶盖),但我国居民平均每天盐摄入量远超这个标准。

高盐饮食的危害不容忽视:

1.引发高血压: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钠离子在人体内过多会导致血压升高。研究表明,一个人每天多吃2克食盐,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2毫米汞柱及1毫米汞柱。

2.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高盐饮食会使盐分积聚在血管壁内,增加血管阻力,进而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打乱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

3.导致钙流失:过量摄入盐分还会导致钙质流失,增加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4.增加慢性病风险:高盐饮食是脑卒中、心脏病和肾脏病死亡的最大独立原因,减少盐的摄入量可明显降低这些疾病的死亡率。

中医辨证

1. 伤肾耗精:过咸伤肾,肾气不足则腰膝酸软、夜尿频多。

2. 脾虚湿困:盐性咸寒,过量易致脾失健运,出现水肿、腹胀、乏力。

3. 血瘀阻络:盐滞血脉,气血运行不畅,加剧心脑血管病变风险。


03

中医智慧+科学控盐

解锁“减盐不减味”秘诀


厨房里的“中医控盐术”

1. 巧用天然香料:花椒、八角、陈皮等辛香药材可替代部分盐,既增香又健脾温中。葱、姜、蒜、醋等天然调味品可增添食物的风味,减少对盐的依赖。

2. 控盐工具升级:使用限盐勺(每勺2克)精准控制盐的用量。每日人均盐量控制在3-4勺内。

3. 警惕“隐形盐”:1勺酱油≈1克盐,腌制品、加工肉含盐量超标需慎食。尽量减少食用加工食品和外卖。

4.替换高盐调味品:购买包装食品时,注意查看营养成分表,优先选择钠含量低的食品,如低钠酱油、天然发酵豆酱。

5. 烹饪技巧:起锅前放盐,既能保持咸味,又能减少盐的用量。

舌尖上的“减盐佳品"

1. 玉米须茶:玉米须30g煮水代茶,利尿排钠,辅助降压。

2. 决明子山楂饮:决明子10g+山楂片5g,清肝降脂,缓解盐滞血瘀。

3.茯苓薏米粥:茯苓15g+薏米30g+小米50g,利水渗湿,缓解高盐水肿。

穴位按摩,助排钠护脏腑

1. 太溪穴(足内踝与跟腱间凹陷):每日按压3分钟,补肾气、调节水液代谢。

2. 丰隆穴(小腿外侧中点):揉按5分钟,健脾祛湿,化解痰湿内阻。


04

高钾盐的正确使用


有人说用高钾盐替换部分高钠盐,这可行吗?

对于大多数健康人群以及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需要控制钠摄入的患者来说,用高钾盐替代高钠盐是一种非常可行的减盐方式。高钾盐用部分氯化钾替代氯化钠,既能提供一定的咸味,又能减少钠的摄入,从而降低因高钠饮食带来的健康风险。

但是高钾盐并不适合所有人,如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肾脏对钾的排泄能力下降,食用高钾盐可能导致血钾升高,引发高钾血症,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在使用高钾盐时,需要控制用量,不能因其相对健康就过量使用。

减盐不是“淡而无味”,而是对生命的珍视与智慧的平衡!这个减盐周,让我们用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从一勺一盐开始,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能收获健康的身体。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