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急救电话:028 - 63160059
南区
北区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医药服务 > 中医药文化 > 正文

处暑之后 冻一冻 动一动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2977日期:[ 2014/9/2 ]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8月一过,自然界阳气收,阴气长,气候也由热转凉,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秋天便真的来了。
 
“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
 
    俗话说,“春捂秋冻”,初秋,暑热未消,“秋老虎”还活跃,虽然气温开始下降,却并不寒冷,“薄衣御寒”便是一条经典的养生保健要诀,最适合耐寒锻炼,以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这是为什么呢?气温下降人的毛孔要闭合起来防着凉,如果过早就把厚衣服穿上,毛孔就会因为受热而开放,突然降温带来的寒气就容易透过毛孔伤人,不立即增衣是为了避免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伤耗、阳气外泄,“秋冻”顺应了秋天“养护收藏”的需要,是一种耐寒锻炼的方式。
 
   但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雨时节气温变化大,特别是在昼夜温差变化较大时则切勿受冻。如晚秋时常有强冷空气来袭,早晚气温差距大,此时若一昧强求“秋冻”,对健康无益,还会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等疾病。此时应随时增减衣服,以防感冒、腹痛腹泻,甚至旧病复发,即“多事之秋”。
 
“寒从脚起,热从头散”  白露头腹足不露
 
   民间谚语常说“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秋季在五行中属金,其色白,所以白主要是指秋季;处暑之后便是白露,白露,即白色的露珠。露则是指是“阴气渐重,露凝而白”,是指秋季此时阴气在渐渐加重,气温渐凉,夜寒日里热,晨起夜来草木均可见白色露水。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天气时冷时热,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气候已凉,打赤膊容易着凉。
    而一些身体部位如头肩、肚脐、双足等反而应该特别注意保暖。
    中医学有“头为诸阳之汇”之说,就是说人体手、足的阳经都在头部会聚,而“寒”邪是一种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如果从头部着凉,体内阳气便容易走散。因此,在秋天风大、气温下降之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头部,不要“冻”着头,避免受风而引发头痛、发热等身体不适。
 
  腹部虽然是人体脂肪较多的部位,但以肚脐为中心,是几大经脉交汇之处,对外部刺激敏感。若防护不当,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露脐受凉,寒气极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若寒邪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甚至呕吐;天长日久,寒气逐渐下移聚在小腹,还会导致尿频尿急尿不尽等泌尿系统疾病。
 
  足部远离心脏,但分布着人体一半的经脉,且脚的血液循环最为不畅。所以,传统养生也非常重视“脚暖腿不凉,腿暖身不寒”的理念。多次临床证实,双脚受凉是引发感冒、消化不良、失眠等病症的元凶。因此,秋季应注意脚的保暖,当然也要选择宽松、舒适的鞋袜以防保暖过度的出汗再次伤阴。
  
白露不露 冻动不冻
 
《黄帝内经》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古人并不笼统地主张天热即“捂”,天冷了还要“冻”,养生讲究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切忌因噎废食,只冻不动,要冻得合理、冻得适时、动得健康,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比如散步、打太极拳、广播体操等,这些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和体内外之阴阳,切勿搞得大汗淋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时即可停止,以保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