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急救电话:028 - 63160059
南区
北区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医药服务 > 养生保健 > 正文

冬季出游,如何预防冻疮?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476日期:[ 2024/12/27 ]

这个冬天,“东北游”的热度依旧不减,许多人发现,在外玩了一天后,没带手套的手开始发红、疼痛,这是因为在寒冷的地方,保护不当极易出现冻疮。那么冻疮是什么呢?要怎么防护?今天中小西一篇带您了解。

冻疮是一种发生在寒冷季节(气温在 10 ℃以下)的常见的局限性的皮肤病,主要发生在肢体末梢和暴露部位。主要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严重者可造成肢体坏死,导致截肢,合并感染可累及全身。不会传染,但易复发,大多数患者可治愈。本病发病率与气候有关,北方地区冬季气温较低,但干燥的环境使得冻疮的发病率相对较低,然而,南方地区冬季气温虽然较高,但湿度大且缺乏有效的供暖系统,导致冻疮的发病率与北方地区接近,甚至可能在某些地区高于北方。

1

常见症状

冻疮主要发生在肢体末梢和暴露部位,如耳、鼻、手、脚,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紫红斑块、肿胀、瘙痒和起水疱。自觉受热后瘙痒加剧,如出现溃疡、糜烂,可有疼痛。并发症包括感染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截肢等。

根据冻疮复温解冻后的损伤程度,可分为 4 度:

Ⅰ度(红斑性冻疮):损伤在表皮层。

Ⅱ度(水疱性冻疮):损伤达真皮层。

Ⅲ度(腐蚀性冻疮):损伤达全皮层或达皮下组织。

Ⅳ度(坏死性冻疮):损伤深达肌肉、骨骼。

这种分度对于患者来说,意味着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同、症状不同,疾病的治疗及恢复情况也不相同。

2

发病病因

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医学界有研究认为,可能与以下因有关。

环境、季节因素:本病常发生于冬季,或长期反复暴露于寒冷、潮湿环境中。

皮肤血管对寒冷的异常反应:冻疮可能是身体对寒冷暴露和复温后的异常反应。皮肤重新变暖后,皮下的小血管比周围大血管扩张得更快,这会导致血液渗漏到附近的组织,最后形成冻疮。

疾病因素:患有某些皮肤疾病,如雷诺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等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得病。

穿着过于紧身的衣服:如果在寒冷潮湿的天气穿紧身的衣服和鞋子,导致血液循环不良,从而对温度变化更敏感,可能会更容易得冻疮。

体重过低:体重比较轻、比较瘦弱的人,患冻疮的风险更高。

性别因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冻疮。

其他因素:末稍血液循环较差或手足多汗,在受冷后极易出现微循环障碍,形成冻疮。

3

如何治疗

扩血管药物:帮助血管扩张和改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冻疮的症状。常用药物:硝苯地平、烟酰胺、双嘧达莫等。

外用药物:消炎、消肿、促进循环。常用药物:维生素E软膏、红霉素软膏、冻疮软膏、积雪苷霜软膏肝素钠软膏等。

中药内服:寒凝血瘀证用当归四逆汤加桂枝当归汤加减,瘀滞化热证用四逆勇安汤加减,气血两虚证用人参养荣汤或八珍汤合桂枝汤加减,寒盛阳衰证用四逆加人参汤或参附汤加减。

中药外用:苏木、细辛、桂枝、艾叶、生姜、花椒、辣椒等放入75%酒精中浸泡后外用,温经散寒,行血祛瘀。

红外线、氦氖激光局部照射治疗:目的是改善循环,从而缓解冻疮症状。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改善气血运行,促进冻疮愈合,面、耳部取阿是穴,双手取少阳、阳溪、合谷、外关、中渚等穴,双足取解溪、通谷、公孙等穴,气血虚加足三里、中脘,体寒加关元、肾俞,寒凝血瘀加大椎、膈腧,瘀滞化热加合谷、三阴交,行针平补平泻,留针10分钟左右,每天1次。

灸法:温和灸于患处,每日3-5次,1-2月为1疗程,隔姜灸,每次3-5壮,每日1次。

耳穴疗法:取穴肺、前列腺、肾上腺、面颊、手指、足趾、足跟,每日压贴3次,3日1换。

3

预防、预后

避免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中,避免长期穿过紧的衣物,做好手脚、肢体末端等部位的保暖。

日常加强营养,均衡饮食,多食用高蛋白食物。

建议适当运动,增强抗病能力,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皮肤干燥和温暖,可以帮助冻疮愈合。

如果皮肤刚刚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让皮肤逐渐变暖,否则突然上升的皮肤温度会使冻疮恶化。

受损的皮肤不要按摩、揉搓,不能随意搔抓患处、挑破水疱。

可以采用护肤品舒缓皮肤,消毒和轻轻包扎受感染的皮肤,以避免发生感染。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雷诺病、红斑狼疮等。

轻微冻疮通常能自然痊愈,但如出现严重症状,如红肿、瘙痒,或者疼痛加剧等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就诊,如果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可以治愈,且无后遗症,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寿命。注意防止复发。若引发感染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导致坏疽,严重者可造成肢体坏死导致截肢,甚至因感染导致死亡,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