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名的湿疮或湿疡,其内容包括了西医的湿疹、自身遗传性皮炎(异位性皮炎)、淤积性湿疹(湿毒疮)、婴儿湿疹等一大类疾病。“湿疹”源于古希脂eczema一字,原意为沸腾或沸溢,指一些病因不明的急性、慢性皮肤炎。根据病程和皮损特点,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也有人认为亚急性只是过渡期,没有必要区分。本类病无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中医治疗效果都很好,对改善过敏体质亦有帮助。湿疹是最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约占皮肤科门诊量的15%~25%。可见于任何年龄,男、女均可发病,无性别差异。慢性湿疹易反复发作,伴阵发性瘙痒,患者精神痛苦。慢性湿疹的中药外治方面的文献报道较少见,并且临床和药效学结合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一、病因病机
(一)湿疹
总由禀性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或精神紧张,劳累过度,情绪变化有关。 风湿热邪侵入肌肤,与气血相搏;过食腥晕发物,辛辣厚味,或醇酒浓茶等;或饥饱失常,伤败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水湿内生,外溢肌肤。情绪剧烈变化等耗伤肝脾精血,使肝脾失养;肝血损伤,肝气犯脾,致肝脾不和,肝胆疏泄不畅,水湿疏泄失职,湿热内生外泛肌肤。湿邪留恋,反复发作,脾气损伤,肺气受累,脾肺气机俱损,则中气不足,卫外不固,易感染外邪,使机体呈卫外失固的高敏状态。热邪伤阴,耗津耗血,使肌肤失养,出现皮肤肥厚、鳞屑、裂纹等病变。
(二)淤积性湿疹
气血运行不畅,湿邪下注或染邪毒是本病总的病机。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生,注于下肢肌肤。 气血运行不畅,液停为湿,湿郁化热,下注肌肤。劳逸失度,过劳伤气,气亏运津无力,津滞为湿、湿郁发热所致。在湿热下注的基础上,复由外伤,或人为染毒,受毒邪,日久伤及气血,湿毒蕴结,气血不行,肌肤失养,湿毒之邪和气血阻滞混杂致病。 发病日久,瘙痒不愈,热邪伤阴耗血,致血虚生风,肌肤失其濡养而病变。
(三)特应性皮炎(自身遗传性皮炎)
总因风邪袭入腠理,引动内生湿热所致。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易生热化燥;其脾胃本弱,又易生湿,内部湿热兼易感风邪致病成为总病因。禀赋不耐,脾失健运,生湿化热,复感风湿热邪,蕴聚肌肤而成。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脾之运化无力,水湿内停,旁流四肢肌肤。后期反复发作,影响睡眠,病久不愈,阴血耗伤,血不养肤,内风发作、肌肤失养。
(四)慢性湿疹的中医病机概括
湿为阴邪 ,其性重浊,易阻遏气机,气机郁结,日久化火,耗伤阴血;或病情缠绵,渗液日久, 耗伤阴血,阴虚血亏,生风化燥,乃致肌肤甲错,发为慢性湿疹,临床上根据血虚、阴虚表现的偏重,可辨证为血虚风燥型或阴虚血热型。湿为阴邪,日久遏伤脾阳,脾为湿困,精微不运,肌肤失养,日久发为慢性湿疹,临床辨证为脾虚湿盛型;湿阻气机,肝气不疏,精微不运,肌肤失养,日久发为慢性湿疹,临床辨证为肝胆郁滞型。
二、辨证施治
(一)治疗要点
湿疹
治疗的难点在控制慢性湿疹的反复发作。局限性的初发即为慢性损害的治疗困难(如手指头 部湿疹),由于特殊部位,有效地使用药物困难大。
淤积性湿疹
辨证应注意毒邪,以局部发热甚至红肿,皮色黑褐或颜色不鲜明辩证。治疗应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注意理气、调气、活血。
特应性皮炎
急性期控制并不困难,关键在于反复发作的临床控制。辨证时应注意标本:其本是肾虚、脾虚、阴血不足;其标是湿邪粘滞缠绵。
(二)内治
1.风热郁肤证
常见于急性湿疹初发病,但病变进展快,皮损以红斑、皮肤灼热、肿胀、丘疹为主。舌边尖红或舌质红,苔薄黄,脉浮。
治法:疏风清热佐利湿。
处方:消风散加减(荆芥,防风,牛蒡子,刺蒺藜,蝉蜕,胡麻仁,苦参,石膏,知母,当归,木通,连翘)
2.湿热证
2.1 热重于湿证
急性湿疹多见此证。一般病程短,起病急,皮肤潮红,灼热,轻度肿胀,丘疹密集伴小水疱,疱破后汗液较多,瘙痒严重。可伴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止痒。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连翘,栀子,黄芩,柴胡,生地,车前子,泽泻,生甘草,丹皮,钩藤)
2.2 湿重于热证
急性湿疹、慢性湿疹急性发作、亚急性湿疹多见,发病较慢或已有一定病程,热势已渐去。皮疹表现为丘疹、丘疱疹及小水疱,潮红不重,渗出多,糜烂。或伴饮食减少,胸闷、腹胀,大便不爽,身体倦怠。舌质红、苔黄白腻,脉滑或濡。
治法:利湿清热,祛风止痒。
处方:萆藓渗湿汤加减(萆藓,黄柏,丹皮,茯芩,白芍,川芎,刺蒺藜,黄芪,制首乌,炙甘草)
2.3 湿热内蕴证
可见于本病各年龄,以急性发作性皮损为主,多见红色丘疹或丘疱疹,瘙痒、渗出,结痂。可伴皮肤基底潮红,舌红苔薄黄腻、脉细滑。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处方:消风散加减(苦参,荆芥,防风,蝉蜕,黑芝麻,苍术,当归,牛蒡子,木通,桑枝)
2.4 湿热下注证
以发病快,局部红斑或伴局部发热,瘙痒、水疱、渗液、糜烂、结痂、甚至黄水淋漓为特点。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治法:清热利湿。
处方:四妙勇安汤合二炒散加减。或根据热、湿偏盛,使用龙胆泻肝汤或萆解渗湿汤(玄参,银花,当归,生甘草,川牛膝,连翘,蒲公英,苍术,黄柏,苡仁)
3. 湿毒蕴结证
病变后期,皮损出现溃疡,延久难愈,渗出圬黑或暗黑色,舌质暗淡,苔薄腻或厚腻,脉弦滑。
治法:利温解毒,祛腐敛疮。
处方:化毒除湿汤(《疡科心得集》加减:当归尾,泽兰,苡仁,丹皮,赤药,银花,枳壳,通草,土茯苓,血竭)
4. 脾虚湿盛证
以平素脾虚的患者继发慢性湿疹多见。局部皮肤颜色黯淡,瘙痒,丘疹密集成片,渗出少,皮肤粗糙无弹性。或伴大便秘,疲倦乏力,饮食差,舌苔白腻,舌质淡红,脉缓无力。
治法:健脾除湿。
处方: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黄柏,丹皮,陈皮,炒白术,泽泻 ,猪苓,茯苓,桔梗,茵陈,扁豆)
5. 血热风盛证
急性慢性均可见。以皮肤基底红赤,夜间痒甚为重点,舌质红为特点。
治法:清热凉血,息风止痒。
处方:凉血四物汤加味(川芎,当归,白芍,生地,黄芩,陈皮,红花,甘草,茯苓)
6. 血虚肤燥证
多见于慢性湿疹,病情反复发作后,皮肤干燥,脱屑,丘疹为主,皮损色黯,瘙痒严重,伴抓痕血痂。或皮损颜色暗淡,浸润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舌苔薄白,舌质淡,脉细。
治法:养血润燥,袪风止痒。
处方:当归饮子加减(当归,生地,荆芥,防风,白芍,川芎,刺蒺藜,黄芪,制首乌,炙甘草)
血虚肤燥兼肝郁
明显特色是瘙痒受情绪影响而加重或减轻,皮肤色暗淡,粗糙肥厚,丘疹密集,或伴胸闷、胁痛、腹胀、脉弦,舌边尖红。
治法:养血疏肝。
处方: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栀子,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炙甘草,薄荷,生白术,钩藤,鸡血藤,川芎)
7. 阴虚肤燥证
小儿多见,于反复发作者。以皮肤干燥,舌红或瘦小,苔少或剥苔,脉细为特点。
治法:滋阴润燥,息风止痒。
处方:滋阴除湿汤加味(川芎,当归,白芍,生地,黄芩,陈皮,知母,柴胡,泽泻,浙贝母,黑芝麻)
(三)药物外治
1.急性期、亚急性期
黄柏30,马齿苋30,生甘草30,煎汤湿敷,用于急性期渗出多者。
野菊花,黄柏,蒲公英煎汤待冷湿敷,用于渗出明显者。
三黄洗剂外搽,可清热、止痒、收涩,用于急性期。
苦参汤:苦参30g,石菖蒲30g,蛇床子15g,威灵仙30g,紫荆皮15g,野菊花30g,苍耳子30g。渗液较多加土茯苓30g,黄柏30g,苍术20g,煎液湿敷;皮未破加花椒10g;顽痒难耐加樟脑、冰片、轻粉少许,兑入煎液中外洗。
黄连炉甘石洗剂:蛇床子,白鲜皮,苦参,川椒,地肤子,薄荷冰,炉甘石,黄连,黄芩,研120目粉,水调成混悬剂处擦,可止痒。
苦参,蛇床子,白芷,银花藤,野菊花,黄柏,地肤子,苍术,煎水候冷浸泡患处,用于湿热下注及湿热蕴毒证。
地肤子,蛇床子,苦参,白矾,煎成药液外洗,用于急性发作期有渗液者。如无渗液,去白矾,加川椒,薄荷或冰片。
青黛散干朴,用于皮肤潮红、丘疹、水疱。
用药注意:
用药一定要温和:一是不使用刺激性药物,二是药物浓度不宜过高。因为急性期皮肤处在超敏状态;水疱加搔抓引起皮肤溃烂;同形反应。勿使用刺激性强的药,如大枫子、雄黄、轻粉等,以免引起皮肤过敏。
急性期外用药的剂型,以湿敷最好。没有分泌或分泌物少,可以使用混悬剂;分泌物多时,一般不宜使用散剂。一般不用油剂、软膏剂药物。
白矾使用:分泌物多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白矾,但是要掌握用量,药液的1~3%即可。
2.慢性期
青黛膏用于血虚风燥证,加铜绿研极细调入最佳。
苦参,蛇床子,细辛,川椒,紫草,研细末,凡士林或白雀灵(护肤品)调,外用于慢性湿疹皮肤肥厚、无渗液者。
皮肤干燥甚至裂缝,完全无水疱者,可加鸡子黄,白芍,红花,地骨皮,在芝麻油200毫升中炸诸药,至白芍变深黄,去药渣,用油搽患处,加揉搓或热烘。
孩儿茶,血竭,珍珠精粉研120目,密封贮放。撒于创面,治溃疡久不收口。
三妙散麻油调成糊状外擦,可缓解皮肤干燥、瘙痒症状。
紫草,黄连,孩儿茶,鸡子黄(煮熟),芝麻油煎药至黄连枯,去渣取油,候冷外用,最好于睡前用药。使用于各年龄段,属血虚或阴虚风燥者。
(五)针灸疗法
慢性湿疹,特别是局限的慢性湿疹,可以用艾条悬灸法,将药物外治第4方涂以皮损处,再艾灸。
皮肤瘙痒影响睡眠,可选用曲池、血海、地机、神门,两侧交替,毫针刺。
血虚风燥证可用慢性湿疹同证侯针灸法和瘙痒时的针刺法。
肿胀明显,可在皮损周边取阿是穴,向皮损中心斜刺。
体针:足三里、阳陵泉、下巨虚、悬钟、丘墟。避开皮损处选穴,每次2~3穴,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曲池、外关、中渚、血海、神门、足三里、合谷、三阴交、 委中等。平补平泻,留针10--30分钟。 每日或隔日一次。
耳针:交感、肺、心、肾上腺、内分泌、神门等。刺后留针10—3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或埋豆法。
穴位注射:曲池、外关、足三里、血海等,每次1—2穴。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赤芍注射液任选一种。针刺得气后,各穴缓慢推注1—2ml。每周2次。
三、体会
1.中医认为辛辣厚味易生湿燥热,故宜忌食,特别是急性期。
2.关于忌口 特应性皮炎从幼儿即开始发病,所以调护很重要。传统的认为鸡蛋、鱼、牛羊肉、五辛发物、牛奶等均属忌口,不是最好的办法。越忌口小儿营养越不良,加上夜间瘙痒影响睡眠,造成气阴两伤。
禀赋不足加后天营养不良,将影响小儿健康成长。所以,除非有明显的食物过敏病因,不必把蛋白类都忌口。
如有明显的食物过敏史,但该食物又为身体必需者,可以从小量开始给婴儿食用,反复多次,让自身产生适应能力。
3.关于养血滋阴 在治疗的早期,就要注意养血滋阴,原因是:清热利湿药物多伤阴;瘙痒影响睡眠,睡眠不足加重阴伤。
4.本类疾病主要是控制瘙痒,所以,在不影响中医辨证施治的情况下,使用对症药是必要的,通常用镇静安神中药。外用对症药中使用中药的麻醉剂,如细辛、丁香、花椒是可以考虑的方法。
5.急性湿疹如果滋水浸淫、瘙痒剧烈,患者常难以自控地搔抓患处,造成皮肤破损染毒,或热毒过炽、炎症表现明显,可出现红肿热痛、脓疱、脓液,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为湿热毒盛,治宜清热解毒除湿,可在上述辨证的基础上,加减使用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或黄连解毒汤(《肘后备急方》)。
6.燥湿不宜过,清热不宜盛,避免燥湿伤阴,清热伤阳,导致湿疹缠绵不愈。
7.急性期清热燥湿宜快,尽快缓解症状,以见医生功效;
慢性期养血益阴宜缓,有形之血不可速生,考验医生的辨证能力。
8. 特殊问题
婴儿湿疹因发病年龄太小,可以小至2月年龄,使用黄连粉治疗,单味药物即可。或使用黄柏液湿敷,但是治疗力度不够。湿疹的临床对症处理是硬功夫,是难题。
9.局限性湿疹的处理
耳部湿疹:以潮红、灼热、瘙痒、水疱、糜烂、渗出黄色脂水、结痂为主要表现,多发于耳后皱襞处,也可见耳轮上部及外耳道,常两侧对称。辨证属风热湿邪浸渍,治宜清热利湿,疏风止痒。若风邪偏重,可选消风散(《外科正宗》)加减;若湿邪偏重,可选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加减;若湿热蕴结,可选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眼睑湿疹:初起眼睑皮肤灼痒红肿,继之可红赤如涂朱砂,起水疱,渗出粘液,甚或为脓疱,破后则糜烂,胶粘结痂。辨证属湿热内蕴,当治以清热除湿,方可选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减。以石膏、山栀子清泻脾胃积热,藿香、防风升散郁热,甘草甘缓和中。湿热毒盛者加土茯苓、金银花、蒲公英;痒重者加苍耳子、蝉衣、地肤子;赤痛重者加赤芍、生地、牡丹皮。
乳房湿疹:属中医学乳头风范畴,多见于哺乳期妇女,皮损发于乳头、乳晕及其周围,呈棕红色,境界清楚,潮湿、糜烂、流滋,间覆以黄色薄痂或鳞屑,自觉瘙痒,或兼有疼痛。辨证属湿热蕴结,治宜清热除湿,女子乳房属胃、乳头属肝,故可从胃或肝论治,以清泻脾胃湿热或肝胆湿热之法,方选清胃散(《脾胃论》)或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脐部湿疹:属中医学脐湿疮范畴,由于脐窝之处,易于藏污纳垢,复由洗浴汗出,更衣不勤,或尿液秽浊,沾湿浸渍,或由局部瘙痒,抠抓不洁,久则湿热秽浊,侵袭肤表而成本病 。皮损发于脐窝,边界清楚,少波及周围皮肤,在急性期多表现为鲜红色斑片、糜烂、流滋、结痂,瘙痒,常有臭味。辨证属湿热蕴结,治宜清热解毒、除湿止痒,方可选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黄连解毒汤(《肘后备急方》)加减。
手足湿疹:属中医学瘑疮范畴,皮损主要发生于手足掌跖及指(趾)间等,由于手部易接触各种致病因素而使手部湿疹更常见。皮损形态多样,边界不清,急性期表现为手足部潮红、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流滋、结痂,痒甚。中医辨证为湿热蕴结,为湿热久留气分不解,郁蒸于肌表而成。治宜清泄湿热、透邪外达,方选薏苡竹叶散(《温病条辨》)加减。以连翘、竹叶辛凉疏表,薏苡仁、白蔻仁、滑石、茯苓、通草淡渗利湿清热,使热从气化而散,湿从小便而去,可加桑枝。
外阴湿疹:属中医学湿阴疮范畴,皮损主要发生在男性阴囊、女性外阴和肛周区域。急性者多为湿热下注,聚于外阴,或内有湿热,外感风邪,内外两邪相合浸淫肌肤而成,初起局部潮红、肿胀,继而丘疹、丘疱疹、糜烂、流滋、结痂,瘙痒剧烈。辨证属湿热蕴结,治宜清泻肝胆湿热止痒;足厥阴肝脉循少腹,络阴器,二阴之病多从肝而治,故可以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四、瘙痒的解决方案
瘙痒(itch)是一种皮肤、粘膜不适、引人欲搔的感觉,是皮肤病最常见症状,早在公元前1300多年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瘙痒性皮肤病的记载。瘙痒也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自我保护功能。痒在临床上不仅能使患者苦恼不堪,而且还从多方面昭示了疾病发生。精神状态对瘙痒有一定的影响。心态平和或转移注意力可使痒感减轻;肝气不舒所致的焦虑、烦恼或对瘙痒过分注意,可使痒感加重。
(一)瘙痒理论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灵枢 · 刺节真邪篇》“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 · 至真要大论》
“虚则痒瘙”《灵枢 · 经脉》“痛而闭不通矣”《素问 · 举痛论》“素问云:风邪客于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又被寒邪搏于皮肤,外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妄行之,则为痒也”《备急千金要方 · 瘾疹》“经曰:痛者为实,痒者为虚,非为虚寒之虚,乃火热微甚之意也”《疡医大全 · 论疮疡痛痒麻木 “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诸病源候论 · 风瘙痒候》
(二)病因病机和症状特点
瘙痒是因风、湿、热、虫等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而导致;或由于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濡养而产生。
风胜作痒: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
湿胜作痒: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性。
热胜作痒:皮肤瘾疹,焮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裸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
虫淫作痒:浸淫漫延,黄水濒流,状若虫行皮中,其痒尤烈,最易传染。
血虚作痒:皮肤变厚,干燥,脱屑,很少糜烂流滋水。
(三)止痒(慢性湿疹)三部曲
1、为常规用药:苦参、地肤子、白鲜皮、蛇床子等燥湿止痒药;蝉蜕、紫槿皮、防风等祛风止痒药。
2、为使用虫药:蜈蚣、乌梢蛇、全蝎等息风止痉药。蜈蚣粉/全蝎/乌梢蛇,每次0.3克,中药冲服,用于较重的瘙痒止痒。
3、为辨证对症结合:使用重镇安神、宁心安神药物,以期尽快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
血虚风燥证,加酸枣仁或白芍,选配珍珠母、龙骨、牡蛎、磁石,养血顾本,安神治标;
血热风盛证,用生地、、水牛角、赤芍,酌加牡蛎、磁石、龙骨,凉血治本,镇静宁心治标;
脾虚湿恋证,用焦山楂,选配龙骨、牡蛎、磁石,健脾顾本,重镇安神治标等。
注意:急性湿疹因为机体处于高敏状态,使用虫药(异体蛋白)要十分小心(蝉蜕属于中医疏风药---角化蛋白,活性低例外)。
七情失常和失眠、情绪紧张相互间关系密切,既可以影响人体机能,又可引发或加重痒。通常情况下,加用调节睡眠、情志的药物有助于提高疗效,失眠者,炒酸枣仁30g、合欢皮15g,首乌藤30g,磁石30g。 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者,应加玉屏风散以实腠理,固藩篱,增强肌表的抗病能力。久痒难免血瘀,皮疹紫黯,舌紫或瘀点、瘀斑,脉沉涩者,应加和营活血药,红花12g,桃仁12g,丹参12g,郁金15g。自感疲劳者,加生黄芪30g,黄精30g;心情郁闷者,加服逍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