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篇我们从传统中医子午流注学说与现代医学研究的角度介绍了十二时辰之“子、丑、寅、卯”的养生知识,今天我们继续为大家讲解十二时辰养生的第二部分“辰、巳、午、未”。
辰时是指上午7点到9点,这个时候是胃经当令。传统中医认为:辰时气血流注于胃经,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此时人们吃早餐就是要补充营养,以保证一整天人体的需求。这时天地阳气最旺,人的脾胃功能也最强,吃的早饭也最容易消化而发挥其营养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上午7-9时太阳升起,阳光的刺激使得体内褪黑激素水平下降,机体苏醒开始进入工作状态,身体的各个部件(包括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趋于活跃与兴奋,开始大量消耗能量,因此需要及时进食早餐以满足身体正常功能运转对能量的需求。
巳时是指上午9点到11点,这个时候是脾经当令。传统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主升清,能够把胃初步消化的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水谷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从而起到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筋肉皮毛的作用,以维持人们的生命活动。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上午9点到11点是人体精神最为振奋,体力最为充沛的时候,是人一天当中的第一个“黄金时间”。此时,上班族工作效率最高,学生记忆力最强,老年人锻炼身体体力最充沛,而这些精力和体力,都来源于既有数量更有质量的早餐的营养,因此早餐要有足够的营养基础,才能保持身体机能的状态最佳。
午时是指上午11点到下午13点,这个时候是心经当令。中国文化特别重视子时和午时,午时的特点就是午时一阴生。 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人也要在这个天地之气的转换点上调整气血。传统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即心是人体的主宰。心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如在午时能睡片刻,对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上午11点到下午13点是补充各种营养素的最佳时期。由于午餐前后人大多处于紧张的工作之中,机体的新陈代谢十分旺盛,营养素的消耗量也比较大,所以午餐的摄入量,不仅应该占到全天总摄入热量的45%~50%,而且对食品的质量要求也相当高。此外,午时因环境气温较高,使得体表血管扩张,血液被迫向外分流,所以午餐后应注意适当休息,以保证消化器官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一年四季都需要午睡,但每次睡的时间不需要过长,半小时左右即可,最好能躺下来,不要趴着睡。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许多老寿星都有保持午后小睡的养生经验。
未时是指下午13点到15点,这个时候是小肠经当令。传统中医认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可吸收食物中的精华,并将糟粕送入大肠与膀胱,以进行一天的营养调整。因此,人们应在下午1点前吃完午饭,这样才能使小肠在其功能最旺盛之时更好地吸收营养。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下午13点到15点,午餐后食物中的营养进入血液循环,血液营养成分增多导致的血液的粘稠度明显增高。所以此时应及时补充水分,如喝杯凉白开,或喝杯清茶,稀释血液浓度,即可达到保护血管的作用。